日本城市流行音樂傑作

城市流行是一種日本音樂流派,出現於 1970 年代末期,並在 1980 年代達到流行高峰。它的特點是精巧地融合了西方音樂的影響,包括軟搖滾、融合爵士、放克和 R&B,並結合了流暢的都市美學。城市流行一詞是一種廣泛的音樂類別,它喚起了經濟繁榮時期日本都市大都會的時尚生活方式。

在2010 年代,由於 YouTube 的推薦演算法,將 Plastic Love 等歌曲帶給全球聽眾,使得城市流行在國際間大受歡迎。這一流派也受到蒸氣波及未來放克社群的擁戴,他們對其懷舊的聲音進行採樣與混音。黑膠唱片收藏與串流服務的復興,也幫助了新的聽眾發現並欣賞這一流派。此外,1980 年代在時尚、媒體和音樂方面的懷舊風潮,也讓城市流行在全球擁有持久的吸引力。

Plastic Love – 竹內瑪莉亞

國際城市流行從 Plastic Love 開始!
竹內瑪莉亞出生于島根縣,高中時期曾在美國留學。她剛出道時以偶像身份活躍,後來轉型為歌手。
在國際上,她的歌迷稱她為「城市流行女王」。
她的丈夫山下達郎也非常有名。

Sabishii Nettaigyo(淋しい熱帯魚) – Wink

淋しい熱帯魚的意思是「寂寞的熱帶魚」。

Wink 是由鈴木早智子和相田翔子兩人組成的偶像團體,於 1988 年出道。
她們以 「不笑的偶像 」而聞名。在當時的日本,偶像不笑是不可想像的。事實上,女孩們不笑只是因為緊張,並非刻意為之。

Kanashii Iro Yane(悲しい色やね) – 上田正樹

Ōsaka no umi wa kanashīiroyane. Min’na wa sayonara o koko ni sute ni kurukara.
“大阪的海是悲哀的顏色。每個人都來這裡拋棄他們的道別(sayonara)”。
Kanashii Iro Yane 的意思是 「悲哀的顏色,不是嗎?」

這首歌是用大阪方言以憂鬱的聲音唱出的。
在昭和時代 (1926-1989 年),用標準日語唱歌是很普遍的做法,而用大阪方言唱歌則是革命性的。
作曲家沒想到大阪方言會用在歌詞中。

Fly-Day China Town – 泰葉

這首歌於 1981 年發行。
Fly-Day 不是錯字,而是文字遊戲。

泰葉是個特立獨行的人,經常因為緋聞而成為娛樂新聞,但最近的城市流行風潮讓她的歌曲再度成為焦點。

Mayonaka no Door(真夜中のドア)/Stay With Me – 松原美紀

這是城市流行熱潮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。
黑膠版本於 2021 年再版販售。
松原美紀生於大阪岸和田,2004 年死於癌症,享年 44 歲。

Midnight Pretenders – 亜蘭知子

亜蘭知子生於青森縣。
Midnight Pretenders 收錄在專輯「浮遊空間」中。
加拿大的 The Weekend 在他們的單曲 「Out Of Time」 中使用了這首歌作為取樣。

Kazari ja nai noyo, Namida wa(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) – 中森明菜

Kazari ja nai noyo, Namida wa 意思是 「眼淚不是裝飾」

中森明菜於 1982 年出道,與山口百惠、松田圣子一起在昭和時代的女性偶像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。
時至今日,她仍然非常受歡迎,有許多年輕粉絲都看過她的 Youtube 影片。

コメント

標題和URL已復制